機緣是個很巧妙的東西,我收到法鼓山推廣教育中心寄來下半年度課程表的e-mail,看了ㄧ下開課項目,什麼楞嚴經、佛學歷史之類的課程對我來說太崇高我也沒有什麼慧根,再繼續看,赫然發現有道德經的課程耶!在求學時期,國文課程安排似乎較注重儒家思想,對於老莊著墨不多,我也不得其門而入,這是一個讓我有機會接觸道家思想的機會,查了ㄧ下授課老師的背景,似乎是位仙風道骨,不食人間煙火的小龍女級人物,加上學費實在是便宜的不得了(感恩 法鼓山呀!),我就這麼報名下去了。

在現今講求效率與效能和西化的社會,報名這樣課程的人應該很容易在所生活的團體中被視為異類,原先預期這堂課參與的人數不多,沒想到在開課前20分鐘入場,已有30幾位學員入座,小小的教室擠滿了人。在細問之下,原來這已是授課的第二期呀,我等於是插班生,而且這並不是純粹以道家觀點講解道德經,而是以道德經中近似於佛學的觀點方式授課。不過既然繳了費,也就硬著頭皮聽下去。上課時老師隨便出口就是好字句,好久沒有抄筆記的我,以往娟秀的字跡早已歪扭不堪,偷喵隔壁學員的筆記,密密麻麻的字很美麗耶!接著幾位幹部幫忙老師在白板上抄寫補充的詩詞,每個人字都好美唷!學員們上課也都很專注,忽然我有種感動的情緒湧上心頭,原來在這個城市中我並不孤獨。

我常常有種感覺,就是中華文化的價值不斷的被打壓,喜歡詩、喜歡詞、喜歡書法、喜愛文學不是被叱之以鼻不夠實際,不然就是被認為高不可攀。事實上,這些東西都是可以融入生活的,只要自己用點心沉靜下來去欣賞,便可以獲得許多人生上的啟發以及心靈上的共鳴。我是一個國文程度不怎麼樣的人(求學階段作文分數都是倒數的,高中時期還被老師抓去懇談加強作文),太深奧的文學書籍我更是看不懂,但是我知道我喜歡閱讀,我喜歡中國文學,當我朗誦一首詩的時候,我不需要計較或了解每個字的意義,詩的整體氛圍仍然可以感動我。我也不太會寫文章,能寫的就只有流水帳式的自我感想,成語常顛三倒四胡亂使用,也不會旁徵博引(因為我老是背不起來好的字句),但我盡力用精準的文字表達我自己,因為透過文字可以營造寬廣無限的境界。

近來在飛碟電台不斷播張曼娟老師的話,大意是說:『當我們的孩子學會欣賞ㄧ首詩,他就學會作文的五種分法,獲得人生十種的美感與體驗,這對他來說是何等珍貴且永恆的餽贈,令他ㄧ生受用無窮。』,而這幾年教改把國文教材安排得亂七八糟,導致國文程度低落,連新聞字幕都錯誤百出,老前輩余光中先生也忍不住登高一呼,獲得幾位國文名家的支持,希望我們悠久的文學被注重,能有深度而不膚淺。我也深信,身為中國人,我們心中其實對自己文化的浩瀚無邊有ㄧ定的自豪,只是被現今的價值給蒙蔽了,這樣的自幸以今年金曲獎作曲得獎作品『青花瓷』來說,不就是最好的例證嗎?所以這次去上道德經,有緣與這麼多認真的學員一起上課,覺得很慶幸,也很感恩自己有機會再次學習!


題外話:
1.看報紙說有中學同學參與國文相關座談會,遇到余光中老師,很驚訝的認為余老師應該是古人,怎麼還活著!$%&&^%&   這這這...有點令人三條線
2.每次要說明我的姓氏時,我若說是余光中的『余』,很大的機會被誤寫成『于』,要不然就是會被問說是『俞』嗎?所以我現在都只好說是余天的『余』,儘管對於余天ㄧ家我實在是不怎麼欣賞甚至厭惡,最近余祥銓也挺出鋒頭的嘛~搞不好以後要改口說是余祥銓的余!唉唉唉,余大詩人,我有幸跟你同姓,不過現實逼迫我這樣的呀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ellme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